首页 > 历史军事 > 含生草 > 第65章 易州往事

第65章 易州往事(1/2)

目录

眼见冠军花落林子苏,不料周亦卿突然要求进行“冠军加试”,林子苏有点蒙了,望向评委席上的周亦卿,见他也正和蔼地看着自己。

他一旁的周瑁远,则靠在座椅上,虽然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怡然自得的姿态,但却和其他评委一样,都充满了期待,都想知道这个“舌战群英”的准冠军将会作何反应?

林子苏知道,这道加试题,不接的话,即便是拿到了冠军奖杯,也难免不被诟病。已经走了99步,就差1步就到终点,现在放弃就太可惜了!

主持人说得没错,崬森是大赛的赞助方,很难说不会有人怀疑冠军早就内定了崬森员工。那么,就算不为别的,为了正名,为了日后名正言顺回总部,无论如何都得硬着头皮接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尽人事,听天命!

“我愿意!”林子苏有力回应。

一言既出,台下便是一片惊叹之声,既有对她勇气的佩服,也有充满好奇和期待的,评委们则纷纷露出了赞许之色。

周亦卿十分满意地点点头,周瑁远则嘴角微扬,随后主持人宣布:“好,我现在宣布本次十强赛的最后一个环节,进入冠军加试,考核内容是:13号选手,你要在现场成功销售一样东西,限时30分钟。”

台下一片惊呼声,在这样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要销售一样东西,几乎比登天还难,原来赞许的好奇的期待的观众,都开始为这位准冠军捏一把汗,能看得出观众对林子苏的喜爱之情,担忧不言而喻。

“有指定的产品吗?”林子苏问道。

“请我们尊敬的周会长解答吧!”主持人道。

周亦卿笑了笑,不假思索,随手拿起他刚刚用过的签字笔,这才开始说话,声音沙哑且缓慢,但很有力量感——这是林子苏进崬森以来第一次听到他老人家的声音:“就它吧!有一个要求,成交价不能低于1000元!”

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哗然,周瑁远禁不住也笑了,坐等看戏。

林子苏差点惊掉下巴,再三确认那支笔,并无特别,充其量三块钱,要卖出1000,你这个坏老头子,今天是不给我活路吗?

随着现场的骚动,工作人员将笔送到林子苏手上,“13号选手,给你5分钟时间准备!”主持人言罢退出舞台。

随后,亚军和季军也离场,到选手席前排坐下。现场不约而同鼓起掌,这是在为林子苏加油鼓气。

林子苏从掌声和欢呼声中清醒过来,很快现场陷入鸦雀无声,她开始低头沉思,沉着开动脑力马达,筹谋对应策略……

如何把3块钱的笔买到1000元……,上过的课,见过的人,听过的话,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在脑海中浮光掠影而过,在万千条线索中,苦寻一条解决线索……

她突然想起自己在罗汉草堂分享过的一本书——其实是两本书,因为它们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即都是“故事营销”,分享时就合并解读了。

她很快在那两本书里的几个经典案例中找到线索,突然一抬头,眼中噙着自信的亮光,冲主持人微微一笑,道:“我准备好了!”

主持人做了一个请的动作,即退出舞台,台下也响起了充满期待和鼓励的掌声。

林子苏并没有着急转入正题,等到主持人离开,就向周亦卿申请道:“我想申请一样东西,希望董事长和各位评委能允许!”周亦卿笑着抬了抬手,表示同意,其他评委也无异议。

林子苏得到允许,迅速走到舞台前排,向选手席一侧的王姗姗摆了摆手,王姗姗秒速奔到台前,林子苏蹲下向她耳语了两句,随后王姗姗点头离开。

林子苏回到舞台中央,转身时,展露出明媚的笑容,“我们每个人,这一生会拥有很多笔,各式各样,画笔,铅笔,水笔,毛笔,钢笔,一两块钱的,十几块钱的,上百元的,我们都见过,都用过……笔,对于我们而言,多一支不多,少一支不少,它们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小物件。那么,我手中的这支笔,有什么不同呢?”

林子苏的目光温柔地巡视了一周,这个悬念让全场观众都屏息而望,几秒钟后,林子苏方微笑道:“我想,它最大的不同,就是,这是一支有故事的笔。”

林子苏一语既出,全场顿时笑翻,周亦卿也被激起兴趣,换了一个舒服的坐姿,开始专注聆听起来。

周瑁远则是一手抱怀在胸,一手摩挲着下巴,一副兴趣盎然的样子。其他评委也都被吊足了胃口,都在期待她口中的“故事”。

林子苏缓缓向前踱了几步,整理了一下耳麦,随即道:“故事要从75年前的抗日战争说起——”一语既出,惹起一片惊嘘声。

众人都知道,这支笔是大赛组委会给评委们准备的签字笔,并无特别,怎么会牵扯这么远,还和抗日战争的历史挂上钩呢?

只这一瞬间,林子苏抿住了笑容,长身玉立,神情肃穆,目光格外清澈和笃定,开始娓娓深情道来75年前的故事——

1938年秋,日军主力部队开始进攻江夏市,一千多公里外的易州也岌岌可危,江夏市一旦沦陷,日军就会兵临城下。

根据江夏市方面的消息,抵挡日军最多三个月,最短不到两个月。消息一经传播,从政府到民众都恐慌一片。

而最大的隐患,是易州和周边的重镇城市有很多军工及重工企业,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如果不搬走,就会落入日军的手里,这对整个抗日战争将是灾难性的打击。

不仅军工设备物资问题,由于易州是水路的重要港口,也是通往大后方重镇南清市撤离的唯一出口,因此江夏战事一爆发,数以百万的难民涌进易州城,这些难民也要渡江避难。

可是易州到南清的长江水段,也就是坞江段,到10月中旬就会进入枯水期,这就导致真正的撤退时间只剩下50天。要知道,百万吨物资设备和百万难民,按照平常的水路运力,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当时的国民政府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就想将部队运送完毕后,就炸开坞江堤口,水淹易州,让日军无法占领,但代价就是百万难民会被洪水吞没,上百万吨的物资设备也会被淹毁。

但政府高层认为,就算损失惨重,也好过落入敌人手中,也好过让敌人用这些设备制造枪弹杀害中国军民,也好过难民被敌人烧杀掳掠奸淫。

就在水淹易州的消息传开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姓梁,名生,是当时国开实业公司的大老板,人称‘梁老板’。当时国开实业是长江上最大最著名的船舶运输公司。

他直接致电总统府,请求不要炸堤淹城,他的国开实业愿为民请命,负责转运物资设备和难民,如果不能成功转运,到时绝无二话,一切听从高层安排。

总统府最终同意了,但只给了国开实业40天时间,40天如果不能成功转运,军队就会炸堤淹城!

梁老板来不及争取更多时间,立即组织公司骨干制定转运方案,方案敲定后,立马调动国开几百艘船只,从上百万吨位的大型货轮,到小型帆船,全部出动。

然后,分段、分水位运输物资和难民,梁老板手下两千多号工人不分昼夜不计得失,辛苦运输,还要面对日军高频的飞机轰炸,很多国开工人被炸死,来不及告别就葬身坞江。

国开的工人们不顾生死,梁老板舍小家保大家的民族大义,也深深感动了易州到南清上下游几十万民众,调动起国人空前的爱国热情。

于是,就有了那样一幅动人壮观的历史画面——在阴冷刺骨的易州秋天,坞江江面上几百艘货船浩浩荡荡来回穿梭,国开的员工化身码头搬运工,上下游几十万民众变身浅水滩的纤夫。

两岸都是光着膀子、喊着号子、不惧日军轰炸的民众,船炸沉了,新的船立马补上,人炸死了,新的民众就立马补上来,国开员工和两岸民众舍生忘死,齐心协力保护着这条运输线。

梁老板和他的国开实业最终不辱使命,兑现了他立下的军令状,40天的时间,国开实业成功运送部队、伤员、难民等各类人员180多万,货物150多万吨,包括八万吨空军器材和军工物资。

幸亏国开提前完成运输转运,因为江夏市被攻陷只用了不到50天,甚至来不及炸堤淹城。等到日军攻陷易州,那已经是一座空城。

梁老板和他的国开实业,也在这次大撤退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国开实业有21艘船只被炸沉炸毁,87艘船舶损伤,211名员工壮烈牺牲,176名员工伤残。

梁老板本人更是不顾生死站在敌机轰炸的前线亲自指挥运输,经历日军近身轰炸十余次,几次被炸晕,最危险的一次,是梁老板所在的船只被炸沉。

梁老板随船沉入江中,还被重物撞晕,最后是在员工和民众的努力下,才将他救起,可是被救醒后他仍然坚持在前线,一边养伤一边继续指挥调度。

可是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个威名显赫、有着‘长江船父’尊称的梁老板,其实并不姓梁,他出身贫苦人家,从小就在地主家做长工,经常被地主欺负,不给饭吃。

直到有一次因为反抗,失手打死了毒打自己的地主儿子,他被迫连夜逃走,为了躲避仇家的追杀,他改名梁生。

为了生存,他做过乞丐、学徒、帮工、报童、码头工人、人力车夫,后来因为喜爱读书读报,被报社招去做了报馆印刷工人,因为这份工作,他有了闲暇时间,开始自学。

他很有天赋,无师自通学会了英语和日语,通读古今中外的典籍书刊,自学成才的事被主编发现,因而提拔进编辑室,成为一名编辑,后来被报馆外派公干。

出去之后,他才发现祖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因为落后才被打,而这根本在于教育。

在日本,他又结识了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张将军,原本二人商量回国后一起办学兴教,后来因为张将军秘密加入革命党,遭叛徒出卖杀害。

等到梁老板发现时,他坚持着最后一口气,说就是为了等他回来,随后将一支随身携带的钢笔转交给了梁老板,并留下遗嘱,要他回国办教育开民智。

他说自己恨呐,恨当初弃文从军,国之内乱始于民愚,祸起萧墙皆因不辨是非。张将军最终死在梁老板的怀中,却是死不瞑目。

梁老板悲痛欲绝,抱着张将军的骨灰回国,辞去了报馆的悠闲高薪工作,化悲痛为力量,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和张将军赠与的钱财,决心完成张将军的遗志,投身教育,立誓办学开民智,为国培养人才。

办学十年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国土子民被践踏杀害,他开始意识到,不止教育待兴,中国工业的积贫积弱,也拉开了和西方列强的国力差距。

尤其是看到长江上到处横行着外国的船只,让他痛心疾首。于是他将所办学校捐赠给政府后,投身实业,决意实业兴邦,以实业为依托,为教育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梁老板认为,教育和实业的双向反哺,才能改变国家命运。随后他就成立了卓开实业,从最初的一只货船到十只、一百只、几百只。

做大后,他开始联合国内的船舶企业,组建了后来的国开实业,并出任董事长。国开实业的成立,对长江乃至中国的航运都影响深远,逐渐将外国船只赶出长江流域。

正是因为这一次的联合,才有了后来易州大撤退的成功,为抗日战争后来的大反攻保存了近三分之二的工业实力。

也许,很多人会记得二战时欧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鲜少人知道中国的易州大撤退,甚至可能现场会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但是它真真实实的历史,而它的贡献丝毫不逊色敦刻尔克大撤退。

前面说了,这位爱国企业家梁老板,并不姓梁,那他到底姓什么?其实姓周,原名叫周卓夫,可能没有几个人会记得这个名字,因为大家都只记得那个叫梁生的梁老板。

就是在易州这次的大撤退,刚刚从燕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儿子,也在浩浩荡荡的搬运队伍当中。

梁老板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因为出生优渥就沾染上富贵公子哥的骄奢淫逸作派,因此将他派去最苦最累的前线,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一起搬运物资设备。

有英勇大义的父亲做榜样,17岁的他面对繁重的搬运工作、日军的轰炸威胁,他都从来没有害怕和抱怨过,反而越战越勇,和工人们同甘共苦勠力同心。

直到在一次轰炸中他被爆炸的碎片击断肋骨,那时距离40天的期限只剩下4天。

虽然他没能坚持到大撤退的最后一天,但虎父无犬子,大病才愈,他就请求去一线——所谓一线,就是当时国开还在为部队运输战场急需的药品、衣物、食品等物资。

它的危险程度不亚于前线战场,因为日军为了封锁补给线,是夜以继日无差别地轰炸,很多补给线上的工人都是有去无回。

就是这么危险,梁老板竟然也同意了,让儿子随同工人穿梭在枪林弹雨的补给线上,这个少年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几度生死一线,他都是冲在第一现场,保物资,保运输,广结善缘。

不仅英勇无畏,还足智多谋,无数次巧妙躲避过敌军的轰炸,但也因此伤痕累累,即便如此,他都毫无怨言,事无巨细,以身作则,从最普通的工人做起,到主管,到经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