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七十五章 我身后站着两条真龙

第七十五章 我身后站着两条真龙(1/2)

目录

老朱一脚踢过来的俘虏安置问题,让句容县衙的暗斗变得无影无踪。

至少,表面上如此。

没办法,俘虏安置不是小事,盯着句容的不止是应天府,还有朝廷户部、中书省,因为这批俘虏目前在军营,又关系到大都督府。

这么多人看着,句容办不成事,知县要倒霉,其他人也别想好受。何况句容挨着金陵,俘虏安置出了麻烦,闹出事来,想瞒都瞒不住。

为了共同的利益,顾正臣带头,刘伯钦、赵斗北、陈忠等全力配合,可谓“齐心合力,上下一心”。

当天下午,工房李鹤等就拿出了征调徭役的方案,报给顾正臣。

顾正臣翻看着文书,皱眉说:“要征调一千六百人,这么多?”

李鹤认真地说:“县尊,一千六百人,四百人一个方向,各负责营造房屋一百。二十日完工,这已经算少的了。”

顾正臣皱眉:“安置房屋不用砖瓦,不用泥墙,无需太大,只要结实牢固,风吹不倒,雨下不漏即可,需要这么多人手?”

李鹤无奈地点头:“即使是茅草屋,也需要伐木,打基。时间紧迫,只能用人力来凑。”

顾正臣继续翻看案件卷宗。

大明初期的徭役体制,实行“配户当差”制,官府的一切差役,基本靠佥派民户承担。

知县有权直接给朝廷写奏折发文书,不需要经过府一级,不存在越级传文。

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一里之中,推纳粮多的十户为里长,其他百户为十甲,每甲十户,甲设甲首。

郭梁与孙娘。

砍木头捡柴火,

人口多,垦荒多,税收多,自然而然,政绩也就好看一些。

四起案件,四个时间,两个空间。

历来县衙遇事征调徭役,从来都是宁多勿少,生怕人手不够多,事办不好。比如洪武二年时,句容疏浚河流,修缮水利,县衙一口气征了近五千百姓服徭役。

办理上贡物料:比如需要上贡好茶叶,你这里又没有,没关系,可以出钱,去其他地方买来上贡。

哪里还有人嫌弃服徭役人多,故意减少的?

写完给朱大郎的文书之后,顾正臣郁闷地又写

这个数量在顾正臣看来,还是少了点。抛开鞑靼这个标签外,这就是人口红利啊。

何况这件事是朝廷摊派下来的俘虏安置问题,光明正大征用民力,时间紧,你这个时候出幺蛾子,不是飞蛾扑火,找死都不会吱一声!

“若是他办不成这件事,吏部在考评时必会给他记一笔办事不力,到时候……”

顾正臣喝着茶,在桌案上铺开一份空白奏章。

杂泛差役这个就有点全能了:

老朱打算在句容安置俘虏,正好,这件事可以找朱大郎帮帮忙,看看老朱能不能答应。

顾正臣有些疑惑,这个叫郭杰的是多欠抽,才会被三个人,在不同时间,找上门打三次?

顾正臣没有多说什么,也不担心刘伯钦看公文。

“斗殴,单挑,还专门找一个人?”

顾正臣看着李鹤,严肃地说:“着各里甲配合,后日,本官要看到八百人来县衙,你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顾正臣写好两份文书之后,封好之后,唤来刘伯钦:“送金陵察言司,越快越好。”

总晾着大郎也不是个办法,万一这个家伙经过仰卧起坐,身体素质好了点,没被风寒夺走小命,他可就是未来的大明皇帝,朱老四只能给他当守门人了。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顾正臣认为可行,只不过需要运作一番。

这些官老爷就是喜欢明争暗斗,自己一个小小吏员,只能听话办事。

除了孙娘案之外,其他案从卷宗上来看,并没有多少破绽。

里甲正役,主要承担的任务有三:

里甲,按户数组成。

对于句容而言,没有足够的人口,谈什么发展?

要不,多要点俘虏?

刘伯钦踱步沉思,握了握拳,冷厉地说:“他是知县,按他说的办,若出了问题,我们就全推他身上!这样一来,他的官途也就到此为止了。”

刘伯钦脸色微变,连忙说:“下官不敢,这就差人去送。”

更让人意外的是,郭杰每次挨打,都断了两根手指。

顾正臣喊来孙十八,交代道:“如今朝廷要安置俘虏,短时间内我走不开。你去一趟孝义乡贺庄、移风乡智水,察访下郭梁、郭杰、孙娘这些人的事,尤其调查下郭杰。”

更巧合的是,挨打的郭杰是孝义乡贺庄人氏,和郭梁出自一地。

李鹤有些着急,劝说:“县尊,这不可能完成,哪怕是一个月,八百人也完工不了,到时候朝廷怪罪下来……”

鞑靼俘虏,一千二百三十六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