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六十七章 朱元璋发怒了

第六十七章 朱元璋发怒了(1/2)

目录

广东肇庆府阳江!

顾正臣看着这些字眼,不由得苦涩摇头。

看来自己还真是得罪了一些人物,让人一竿子“发配”到了广东,距离天涯海角也就差一道海峡。

此去广东,不说路途遥遥,路上土匪、山贼众多,就是安全到了地,还得提防着当地的瑶族、僮族、峒僚、俚户等举着叉子敲门。

洪武五年,广东潮州就有千余人闹事,占领揭阳、潮阳两县,后被潮阳卫军士镇压。至于被占领的两县知县,没人提,也没人见啊……

这个时期,去广东上任,和去广东挖个坑躺进去没多大区别,论官员的非正常死亡率,广东绝对不比云南、广西差多少,毕竟是三巨头级别的存在……

谢芳看清楚之后,瞪大眼,看向郎中孟仁:“他领的是句容知县,缘何成了阳江知县,是不是填错了?”

郎中孟仁眯眼,见其只是个跟班随从,便冷呵一声:“你算什么东西,敢质疑吏部司勋郎中的安排?我说是阳江知县,那就是阳江知县!顾举人,按期到任,失期重惩!”

顾正合上官凭,手指甲深深掐出一道印子,目光阴冷,抬头看向孟仁,旋即一笑释然:“广东阳江啊,那是个好地方,有柔软的海滩、绝美的海岛、茂密的山林、惬意的温泉,此去阳江,当浮一大白,多谢郎中好意。”

“嗯?”

郎中孟仁正期待着顾正臣慌乱地声称自己是句容知县,哭着求着改回句容,那样自己就能羞辱他,折辱他,让他彻底绝望,然后收拾行李走上不归路。

“等等,做常服,难道朝廷不给发?”

顾正臣有些惊讶。

顾正臣耸了耸肩,轻松地说:“本是句容知县,只不过后来,有个监察御史去了司勋部,就成了阳江知县。”

朱元璋冷冷看了看吴琳、詹同,沉声说:“吏部事关朝廷官吏选拔任用,若沦为某人私衙,朕绝不会轻饶!来啊,带人!”

赵恂禀告。

顾正臣来不及阻拦,也不想阻拦,看着沐英离去。

沐英肃然道。

从今日起,顾正臣就算是真正的知县,踏入大明官场了。

其一,礼服。

“这不是胡来吗?!”

沐英踢开凳子,冷着脸说:“还吃什么?!给我备官服!”

回到沐府,已日落西山。

朱元璋微微皱眉,看向朱标,朱标上前接过官凭,顺带将沐英搀起,沐英见朱元璋点头,这才起身。

可谁料想,顾正臣竟然很高兴去阳江当知县,看他灿烂的笑,眼神中还透着憧憬,孟仁有些恍惚,难道说,阳江真是个好地方?

孟仁脸色大变,这发什么了什么事,怎么还惊动了皇帝?

朱元璋丢下官凭,呵呵冷笑一声:“监察御史?呵,御史台的人什么时候可以使唤吏部了?赵恂,去把吏部尚书吴琳、詹同给朕传来!还有,差人去司勋部问问,是谁参办了顾正臣官凭一事,全都给朕带来!”

郎中孟仁品着茶,口中哼唱着小调,陪着妻女看着圆月初升,满是惬意。

可顾正臣不一样,这个人虽然年轻没当官的经验,但办事讲究办法,善于解决问题。

“广东阳江?”

沐英跪着,将顾正臣的官凭文书举过头顶,喊了声:“陛下。”

朱标恨得咬牙切齿,是谁故意针对我,不希望我早点涉足政务?

朱元璋心里也窝火,自察举人才以来,不见几个能臣干臣,顾正臣算是少有的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官员,且此人心怀王朝不朽,国祚永延之抱负,能提出治国纲要吃饭二字,懂得神奇的医术,创造了令京军振奋的锻体术,这种起自寒门,既无背景也无势力的人才,但凡他真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定不会委屈了他。

沐英愤怒了。

大明服饰,分为三大类。

沐英很是高兴,含笑安排顾正臣入座:“怎么样,官凭拿到了吧,呵呵,谢芳,去把周裁缝找来,给顾先生量量,做三套常服。”

朱标将官凭文书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正在询问朱标对汉朝时“七国之乱”的见解,听闻沐英求见,颇有些意外,准其入殿后,问:“你此时不在家中备宴,缘何跑到宫里来?”

孟仁皱着眉起身,便听到了猛烈的敲门声,伴随着一句:“亲军都尉府校尉,奉命请孟郎中去华盖殿走一遭!”

孟仁皱眉询问缘由,却被校尉直接打断:“去了华盖殿,自然知晓!”

“亲军都尉府?”

意料之外的错愕,让孟仁有一种重拳打在上的感觉,还闪了腰。

这个就是特例特许了,明初比较少见。

一阵脚步声传来,停在了门口。

老朱的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且不说,官员礼服主要是朝服,祭服,公服。

完了,其他的不管了。

郎中孟仁抬手抓了抓后背,对身旁的主事许石问:“他是真高兴,还是气疯了?”

监察御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