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耽美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83章 别了文姜:为什么说文姜是一位值得鲁国人民永世敬重怀念的太后?

第83章 别了文姜:为什么说文姜是一位值得鲁国人民永世敬重怀念的太后?(1/2)

目录

噩耗传来,鲁庄公顿时悲痛得背过气去。

鲁庄公的伤心欲绝,那绝对不是装出来的。

可以说,在鲁庄公自公元前694年以年仅12周岁继位鲁国国君以来,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完全靠着母亲文姜的全力辅佐,才稳固了自己的君位。

那个时候的自己,可谓是内忧外患。

内忧,指的是父亲猝死于齐国后,国内关于母后的风言风语四起。

自己虽然贵为国君,但无权无势,多么无助。

好在父亲桓公排名最小,否则自己有一位叔叔的话,那这个国君之位哪里还会轮到自己?

鲁国在历史上可是实施着兄终弟及和嫡长制相结合的君位继承制度。

母后不得不滞留齐国,但她从来未离开过鲁国,她的内心一直装着鲁国,装着寡人。

她不断联系国内各公卿大夫,指点寡人给予公卿大夫们更多权力,教导寡人无论如何都要低调为人,这才稳固了这个君位。

外患,则是当时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对鲁国虎视眈眈。

母后忍辱负重,借着与齐国先君齐襄公的兄妹感情,为鲁国争取到了多少利益?

尤其是齐国在强势灭了鲁国传统盟友纪国后,如果稍有不慎,按那位齐襄公的作派,如果不是母后的努力,极有可能趁势侵占大片鲁国国土。

母后给自己提出的交好齐国的外交政策,无疑是正确的。

甚至在齐襄公被弑杀后,齐国陷入内乱,也正是母后提出立即扶持公子纠回齐国继承君位。

如果不是上天眷顾公子小白,那公子纠一旦为齐侯,鲁国的利益大了去了。

母后为了鲁国为了寡人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她甚至从来没好好享受过作为鲁国太后的安逸富足高贵的生活,她一直在奔波,奔波在列国诸侯中。

她要求寡人做到礼待公卿大夫、善待黎民百姓、多行惠民之举,鲁国这些年可谓是全面发展,国力军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甚至可以说,这是鲁国的综合实力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为强大之时。

只可惜,山东还有一个齐国,齐国的改革发展太强悍了,其综合实力远远超过了鲁国。

所以母后再三强调,必须与齐国睦邻友好,必须强化对齐关系,必须紧紧追随齐国。

现在,母后薨了。

今后,寡人治国理政,没了母后的辅佐,这叫寡人该如何是好?

鲁庄公悲痛万分,一连几天闭门谢客,也不上朝。

鲁国人都知道,这是一位极具孝心的国君,孝在春秋时期,那是最令人称道的礼仪。

唉,国君伤心至此,不少鲁国人都非常伤感。

鲁庄公仅仅是关在屋里伤心痛哭吗?

不,他要考虑深层次的事。这个深层次的事,当然是母后的事。

这至少涉及两件大事。

一是关于文姜灵牌上的名字问题。

二是关于文姜以什么样的规格下葬问题。

在春秋时期,一国国君夫人的名字往往是夫家的谥号或者姓氏加上娘家的姓。

如周宣王的夫人宣姜,周宣王谥号为宣,夫人来自齐国,齐国国姓为姜,故记为宣姜。

又如郑武公夫人武姜,郑武公谥号为武,夫人来自申国,申国国姓为姜,故记为武姜。

谥号始于大周王朝,盛行于春秋战国。但到了秦始皇时,这位牛气冲天的大人物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下令废除。

所以秦朝两位皇帝都没有谥号,只有秦始皇、秦二世这样的叫法。

直到西汉建立之后才恢复了谥号制度。

谥号是对天子、诸侯、卿大夫这种对有一定身份一定地位亡故者的盖棺定论。

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公卿大夫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由治丧委员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往往一两个字简洁又高度概括人物生平。

但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

如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到了清代努尔哈赤的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奇葩一朵。

谥号一般有三等,上谥、平谥、下谥。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

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之才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悼表示大有作为但英年早逝等。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

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

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惠表示平庸无为等。

但不是谁都有权享有谥号的,周礼规定,唯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

到了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这叫官谥,是由官方认定的。

后来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是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