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耽美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21章 六佾之礼:一向讲德守礼鲁隐公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突出仲子的地位?

第21章 六佾之礼:一向讲德守礼鲁隐公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突出仲子的地位?(1/2)

目录

鲁隐公一天天算着自己将国君之位还给公子允的日子,他很清楚,只要公子允二十岁成人,自己给他主持完冠礼,自己就可以还政新君了。

他已经摄政整整五年了,公子允也已经十四岁了,再六年便可以了,自己必须将一切都料理好。

到时自己给予兄弟公子允的,是一个既无内忧亦无外患的鲁国,而且还是一个全国上下对新君无限忠诚、卿大夫精诚团结的良好政治生态鲁国。

为了兄弟公子允,自己可以舍弃一切,包括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名声。

如这一次,为突出公子允的正统性,鲁隐公借鲁国一场天灾之际,为公子允生母仲子修建了规模恢宏的庙宇。

仲子本是鲁隐公的夫人,但后来成了父亲鲁惠公的夫人,并生了嫡子公子允。这些事我们前面讲了。

鲁惠公去世那一年,宋国居然与鲁国闹起了大矛盾,原因也非常简单。

当时鲁惠公虽然已经立了公子允为世子,公子允是宋国公主仲子所生的儿子,宋国当然是很欢迎的。

但是,当时由于鲁惠公感觉自己身体非常不好,他又对庶长子公子息非常愧疚,所以便想出了一个让公子息摄政的办法。

按理,公子息的生母声子也是来自宋国,但宋国却不高兴了,你鲁国头上长角了?哪个诸侯有过摄政这一说?

其实,当时宋国国君宋穆公因为其国君之位受让于其兄宋宣公,所以对已经过世的宋宣公非常敬重。

仲子和声子虽然都是宋国来的,但公子允的生母仲子是宋宣公非常喜爱的妹妹,相比起鲁隐公生母声子,那当然是仲子更被宋穆公看重。

现在你鲁国人居然说话有水份,老早答应让仲子为鲁国夫人,并且由仲子所生的公子允为世子,那按理就应该是由公子允即位为鲁国国君。

但搞出这么一个摄政来,谁能保证那摄政的家伙真的会以公子允成人后将国君之位还给他?

搞不好,还要来一场血淋淋的政治斗争,毫无政治根基的公子允死于非命,这大大不符合宋国人的利益!

宋穆公派人与鲁惠公交涉,鲁惠公哪里肯任由鲁国国政受你宋国人说三道四的?

所以,鲁惠公对宋国人的提议是一口回绝。

地区老大当惯了的宋国就发了飚,立即出兵讨伐鲁国。

鲁惠公也不是吃干饭的,你要来与寡人打架,寡人奉陪就是。

结果,师出无名的宋国军队被鲁军打了个落花流水,灰溜溜败逃而归。

这便是鲁宋历史上的黄地之役。

宋国主动挑起的这场宋鲁黄地之役,居然被打败了。当时宋穆公非常恼火,他当然要报复了,于是筹备再次讨伐鲁国。

鲁惠公也是真生气了,但由于年岁已高,且身体一直不好,结果未等宋国人来讨伐,自己因病而逝。

鲁惠公去世后,由鲁隐公为摄政鲁国国君。

鲁隐公那个忙啊,他一边要应付宋国人的入侵,一边要操办先君鲁惠公的丧事,非常辛苦。

当时郑国国君郑庄公看到了鲁国与宋国之间的矛盾,老成稳重的郑庄公当然知道,郑国一直以来被宋国所压制,最好是要有自己的盟友。

郑庄公有意亲近鲁国,于是借自己周王朝卿士的政治地位,拿出鲁国大丧期间,宋国不能讨伐等理由,积极调停两国矛盾,使鲁国与宋国暂时罢战。

但宋国对鲁国的敌意根本没有消除,所以鲁隐公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鲁惠公丧事并未严格按诸侯五月而葬的丧礼落实。

鲁隐公摄政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22年,鲁隐公抓住宋国新君宋殇公新即位的机会,主动向宋国示好。

鲁宋两国总算达成了和解,双方在宿地结盟,表示从此和平相处。

解决了与宋国矛盾问题,鲁隐公重新安排了先君鲁惠公的葬礼,这是鲁隐公要向鲁国上下表示对先君的高度尊重。

尊重先君,就要尊重先君的遗命,这个遗命,当然包括今后自己是要还政于公子允的。

也就是说,鲁隐公所做的为先君鲁惠公重新操办葬礼,其用意就是为了突出自己对公子允的重视。

史料记载,尽管这次重新为鲁惠公办理葬礼的一切工作是摄政的鲁隐公在做的,但他把这个隆重的国葬仪式,交给了公子允主持。

于是,前来参加葬礼的列国诸侯和卿大夫看到的鲁国国君,是公子允,而非摄政的鲁隐公。

只要符合公子允利益的事,鲁隐公都认为是极端重要的大事。

如鲁隐不但重新安葬鲁惠公,还在公元前719年12月鲁惠公夫人仲子去世时,请求周天子予以礼遇。

当时天子周平王专门派大夫送来了相关葬礼用品,史料记载为赗,即四马拉的乘车和五匹绢帛。

这种葬礼知识非常繁琐,比如,单单是讲这个下葬所用到的乘车,如果是天子乘车,则是六匹马拉的四轮二轴的乘车。

诸侯所用到的则是四匹马拉的两轮一轴乘车。大夫则是三匹马拉的舆,而且这个舆要比车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